兩年前U19男籃世界杯,時年19歲的切特-霍姆格倫和年僅17歲的維克托-文班亞馬在決賽中相遇。結果砍下22分8板8帽的文班在第四節犯滿離場,美國最終以83-81戰勝法國,切特以整屆賽事場均11.9分6.1籃板3.3助攻2.6封蓋(決賽10分2籃板5助攻)的數據榮膺MVP。
兩年后,雙方的境遇悄然發生了變化:文班從輸家變成了贏家,他斬獲法甲MVP,在2023年選秀中輕松奪魁,成為圣安東尼奧盼星星盼月亮等來的狀元秀。切特卻在NCAA錦標賽中早早出局(最后一場同樣犯滿離場),新秀賽季又因為一場野球賽事中的受傷無疾而終,不得不靜養一年才迎來復出。同樣發生變化的還有兩人的打法:文班經歷了法甲的野蠻生長后,在馬刺開始從五號位改打四號位,磨煉側翼的進攻技巧。切特則在更早的時間沿著反方向狂奔:從全能側翼向內線轉型,被雷霆選中后則被徹底定位為中鋒,是這支青年軍等待已久的最后一塊拼圖。 身形相仿、技能包也有諸多共同點的兩人,兜兜轉轉最后一起站在了職業生涯的起跑線上??砂l令槍響,他們第一步的方向就已經大不相同。時至今日NBA日報,雖然在新秀榜上文班始終高居榜首,也收獲了更多的流量和曝光,但各大影響力榜單卻給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見:俄城的那個瘦小伙兒,似乎是目前更出色的那個?現在霍姆格倫場均15.5分7.8籃板2.6助攻2.2封蓋,命中率52.9%,三分命中率44.2%——數據型和斑馬幾乎一樣,只不過是降量增效版
人們喜歡用“獨角獸”來稱呼切特。雖然這個詞當下有被濫用的趨勢,切特的技能包是否真正達到獨樹一幟的層級也有待商榷,但既然有很大一部分人認可這種說法,一定說明切特有其過人之處。
當人們第一眼看到切特時,腦海中冒出的第一個念頭大概都會是:“這瘦不拉幾的身體能否適應肌肉棒子林立的NBA”,尤其他還面對頂上中鋒的需求。幸運的是,過去養傷的一年讓切特因禍得福,他得以日復一日地泡在訓練場里,重復復健-舉重-單腿投籃的枯燥日程,最早到場,最晚離開。返廠保養的一年后,再次出現在NBA賽場上時,切特已經從89公斤增重到93公斤,原本如同麻稈的四肢上已然能瞧見肌肉疙瘩的小山包,特意蓄上的山羊須也為他憑空增加了幾分剽悍。增加的小十斤肉自然不是擺設,它給切特的比賽帶來的益處顯而易見:本就不畏懼對抗的切特,能夠更自信地沖擊籃筐。加上切特左右手都能開弓,再結合同體型里不錯的控運和腳步,讓他交出了不錯的終結效率。賽季至今,在距離籃筐0-4尺的籃下區域,切特百回合出手5.3次,命中率為70.7%,同時百回合能造5.2次罰球。頂著一副并不強壯的皮囊,切特能夠做到兼顧籃下終結和侵略性,已經超出預期。當然,增重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伊恩-湯普森在《籃球之魂》一書中記載,當德克-諾維斯基進入聯盟時,獨行俠試圖通過增加力量訓練以讓他快速增重,結果被德克的啟蒙老師霍爾格-格什溫德納叫停;相反,他讓德克穿著一件重達22磅的負重背心,進行常規的訓練項目。“首先他需要掌握增重后所需的技術,再然后再增重。”霍爾格說道。亞當-哈靈頓深受霍爾格和諾維茨基的影響,他早年曾任職于獨行俠,在14-15賽季在擔任雷霆投籃教練時,把諾維茨基的投射技巧傳授給了凱文-杜蘭特。今年夏天,哈靈頓和切特共事,讓后者學習杜蘭特的投籃訓練技巧:在身體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下,挑戰在沒有完全擺正姿勢的狀態再投籃。這種訓練有助于球員投籃的抗干擾能力,提升實戰中的投射表現。盡管切特和杜蘭特的比賽風格大相徑庭,但這樣的投籃訓練依舊讓他受益良多,從罰球和三分便可窺見一二:截至11月16日,切特罰球45中41,命中率91%,相較于大學期間七成出頭的罰球命中率,不可同日而語;而在三分這一項,切特41中19,命中率46.3%——這是中鋒球員里頂級的三分產量和效率。雖然這種準心在大樣本下也許很難維持,但出色的罰球命中率以及絲滑的投籃機制,足以為我們對切特的投射能力注入信心。即使未來三分準心出現回落,大概率也會定格一個中上游的區間。這項技能對于這支雷霆來說尤為關鍵:雷霆首發能力雖強,但還是存在進攻兼容性問題。亞歷山大主要在中距離活動,杰威和吉迪都是一定程度會被放空的球員,球隊對于空間異常敏感,而切特的存在能讓對手的中鋒面對協防選擇時心里掂量掂量。在雷霆無位置的進攻體系下,切特跳出了單功能終結型中鋒的定位:他進攻方式中頻率最高的是定點投突,且不局限于做一名投手,切特突出的運控技術和傳球本能,能夠支持他進行進一步的后續處理。 值得稱贊的是,切特對于進攻選擇很克制。他少有非常艱難的投籃出手,盡量避開自己不擅長的中遠距離,打不動的時候及時出球給隊友。這種特質在新秀身上并不常見,但和切特自己的籃球觀如出一轍。“35次出手得到30分,不會讓你成為一個偉大的得分手……你的效率越高,你贏得比賽的概率就越大”切特在一次采訪中說道。“自從我在有準確數據統計的賽事打球以來,我一直都是一名高效的球員,總是在出手正確的投籃?!?/section>從主教練戴格諾特的戰術安排中,我們也能窺見球隊對于切特的期望:切特摘板后持球推進到前場已是雷霆常見的光景,他能抓住轉換中的錯位直接攻筐,或者傳球給弱側埋伏已久的射手;此外,切特在陣地戰中還嘗試了少量的持球戲份。戴格諾特的慣用手段是利用切特的運控技術打反向擋拆,讓后衛為他設置掩護,然后外彈找機會。由于對手大部分都用中鋒對位切特,這樣的回合會輕易地造成對手防守的混亂,切特的很多助攻就來源于此。當然,如果細究,切特在進攻端仍有不少瑕疵,比如缺少解決錯位的能力(上一場打勇士就出現了頂不動保羅的名場面),依然不善于在低位解決,傳球細節仍需要打磨(場均2.2次失誤)等等,但在雷霆這支亂戰比率高、陣地戰以后衛驅動和終結為主的球隊,切特的缺點是可以被容忍的,何況他的核心價值——2.10米以上身高下的超高橫移速度——并沒有任何貶值的跡象。在現代中鋒的演變史中,橫向移動的價值正在慢慢追上縱向跳躍。過去中鋒不用頻繁地踏出禁區,和小個子們玩貓捉老鼠的游戲。但隨著后衛們不斷拓寬自己的攻擊半徑、能夠更加充分地利用自己的腳程優勢,新時代的大個子們被要求不僅能夠提供縱向的籃筐保護,還得擁有換防后衛的橫向移動能力。關節的靈活度和橫向移動能力息息相關,其中一項重要的指標是伸膝速度,用于衡量起跳時膝蓋從彎曲到伸直的力量。這一項指標歷來是小個子的強項,但在一個運動科學公司的測量中,切特的伸膝速度超過了81%的球員,優于92%的中鋒。后衛的橫向移動能力、7尺6的超長臂展,加上防守中良好的選位意識(當然也不排除對手潛意識中切特是可以被挑戰的心理因素),三方加持下讓切特能夠頻繁地出現在籃筐附近,干擾對手的出手:當然,文班亞馬式的補防封蓋三分跳投,切特也并非不能做到;賽季至今,切特以百回合14.4次護框領跑全聯盟,總計111次護框成功50次,降準率為9.4%,送出了聯盟第五多的24次封蓋,同時還能兼顧造失誤(百回合1.6次搶斷)。雷霆本賽季貫徹了五號位沉退的防擋拆策略,切特換防外線的頻率并不高,但在有限的回合里,他展現出了值得肯定的換防表現。要知道雷霆本就有大量的外線領防手,切特的到來填補了他們最緊缺的內線高度,這直接幫助他們成為聯盟限制對手有效命中率第4低的球隊。 不過,切特的正面護框干擾雖猛,但目前雷霆百回合失分112.7,只是聯盟中游水平。既然他們防守四要素中的限制對手投籃效率和造失誤兩個環節均排名聯盟上游,那么一定有其他環節出現了問題。正如聯盟中其他類似體型的內線球員,切特在防守端沒法“顧頭又顧腚”,在干擾完出手后頂不住第二波兇猛的籃板拼搶。雖然相較于之前的自己已經大幅增重,但切特208磅的體重放眼全聯盟依舊屬于“羽量級”。每次看到他瘦骨嶙峋的身體被高又壯的猛男們沖撞得七零八落,如風中殘燭般搖曳,都不由得為他捏一把冷汗。雷霆是全聯盟籃板保護最差的球隊之一,對此身為球隊第一高度的切特難辭其咎。根據On-off數據,切特在場時,對方進攻籃板率高達35.5%,甚至在他下場后球隊的籃板保護還有所改善。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犯規控制。切特每百回合要付出5次犯規,在聯盟所有中鋒里屬于中下游水平。雷霆是一支內線深度特別差的球隊,這加劇了他們對切特的依賴,如果后者無法保持長時間在場,對球隊兩端的影響不言而喻。切特防守端的困境,同樣是雷霆的困境。如今雷霆這套首發體型整體偏小,切特之外的第二高度是注冊身高2.03米的吉迪,多爾特別看厚度驚人實際身高只有1.93米,杰威是標準側翼身材,主要輪換中還有大量后衛體型的球員(喬、華萊士、威金斯和米西奇),最像標準前鋒的是剛剛復出的肯里奇-威廉姆斯。縱使他們已經采取中鋒沉退的保守防守策略,依舊無法保證穩穩收下籃板。 除了籃板保護外,切特的低位頂防也是老大難的問題。雷霆本就缺乏兼備高度和厚度的球員,面對低位型中鋒時,無法效仿其他球隊四號位頂防+五號位協防的對位思路,只能讓切特硬著頭皮上,效果自然……如果效仿馬刺對文班亞馬的使用邏輯,讓切特改打四號位呢?近期戴格諾特確實也在采訪中透露了嘗試讓切特搭檔吉昂/杰林-威廉姆斯的想法,但遲遲沒有變陣的原因,歸根結底是這兩名球員的水平都不夠他們擠掉目前首發里的任何一人。切特改打四號位后又將面臨進攻端的定位問題,他目前的能力能否支持他承擔更多持球戲份,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當前階段,相較于文班,我們明顯能更加準確地評價切特:進攻端他是一名非單功能的無球型中鋒,能結合投射和終結;防守端他是護框威脅巨大但籃板保護缺陷明顯的沉退型中鋒,有換防外線的潛力。從影響力層面來看,切特當前無疑是比文班亞馬更好的球員,前者處于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環境中,在攻防兩端有更為簡單而明確的定位,是當下相對完成度更高的球員,并且少做就意味著少錯;文班亞馬還在馬刺混沌的體系里摸索打法,相較切特他更像是一個持球手,有大把球權來試錯,但做多意味著錯多,超高的使用率下是居高不下的失誤率和慘淡的真實命中率,影響力數據自然不會好看。無論如何,文班和切特都將會有光明的未來,但他們同樣都面臨相同的需求——增重。在雷霆不敵掘金的賽后,全場16中12輕松砍下28分14板5助的約基奇,在賽后直言:“切特確實有天賦,但他得變得胖一點?!?/section>比起兩屆MVP的身份,約老師作為一個在進入聯盟后戒掉了可樂后的胖仔,這句話從他口中說出來,似乎極具幽默色彩。 然而約基奇或許苦口婆心,但切特似乎并不領情,胖子哪里懂瘦子的苦?“一個不胖的人是很難增肥的,我想可能得從某個地方開始吧。”他如是說道。事實上,切特的增重之路早就開始,從他為好友杰倫-薩格斯的父親效力的AAU時期,每個對手的教練要求讓他們的球員在油漆區里碾壓他開始。他學會了和更大體型的球員在籃下搏斗,又在和后衛隊友的競爭中磨煉了橫向移動能力;薩格斯告訴他進入生長期后每個月增加1磅體重最合適,所以他在進入大學前的一年慢慢增加了15磅體重,又在進入NBA后的一年繼續增重13磅——差不多剛好每個月1磅。十五年前,那時還叫西雅圖超音速的雷霆,用榜眼簽選走了一個瘦瘦高高的年輕人,從選中那天起他就把球隊扛在肩頭,這一扛就是九年,九年里他拿過MVP,到過總決賽;十五年后,他們等來了另一個細高挑兒的榜眼秀,這次他消瘦的肩頭,能扛起多重的未來呢? 